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
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,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,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。是不是無從下筆、沒有頭緒?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1
讀完《桃花源記》,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,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造了一個多么寧靜,祥和,美麗的世界!
“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(shù)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”我仿佛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:幽幽的桃花林中,桃花生機勃勃,爭奇斗艷,頓時使人飄飄渺渺。花朵中透著陣陣清香,無不使人忘記煩惱與憂愁。’而“便要還家,設酒殺雞作食”看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。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來時桃花源中人們好奇的爭先恐后的迎接他。
陶淵明借武陵人誤入桃花源,倒出了在東晉時期腐敗的社會中人們期望的和平。的確,在那時桃花源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。
說到和平,我寧可去尋找這樣的桃花源,F(xiàn)在這個世界中,到處是爾虞我詐,明爭暗斗。阿富汗戰(zhàn)爭,伊拉克戰(zhàn)爭,利比亞戰(zhàn)爭……貪婪蒙蔽了人們的雙眼,使得多少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!我想,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?墒翘一ㄔ粗皇且粋美好的幻想,必不存在,F(xiàn)在這個社會,自私,腐敗已逐步侵蝕我們原本純潔的靈魂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個世界。這些可笑的想法,只會顯示出他們的丑陋。想到這,《桃花源記》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,似乎覺得丑陋的思想蓋住了湛藍的`天空,蓋住了天真的笑容,更蓋住了純潔的心靈……
所以,我們不能讓這種丑陋繼續(xù)蔓延下去,我們要創(chuàng)造一個全新的社會,把壞思想排斥出去。我們要根生地固國家之間的友誼,繼續(xù)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,像“地球村”一樣互通有無,和平共處。這樣,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“桃花源”。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2
紅塵俗世多煩擾,恩怨情仇不可少。
厭世棄俗尋凈土,桃花仙境何處找?
記得初讀《桃花源記》是在讀初中,當時只是被文中所寫的“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(shù)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”這種美景所感。適值當時正在熱播港劇《射雕英雄傳》,理所當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島聯(lián)系在一起,滿園桃花妖嬈嫵媚,幽幽清香沁人心脾,真美!時常都在想,如果自己能夠住在那飄著花瓣雨的桃花島有多好!雖然語文老師也給講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,但那時并未感覺有多大感觸。
隨著步入社會所經(jīng)歷的事情越來越多,對作者所作《桃花源記》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,越來越有同感。
社會從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處,物欲橫流,階級爭斗,國與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,生靈涂炭;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,勾心斗角,無不讓喜愛和平、公平的人心灰意冷,厭世棄俗。
現(xiàn)在想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間仙境。∧抢餂]有世間的等級恩怨;那里的人們淳樸忠厚;那里的`社會環(huán)境安寧和諧。其中的那幾句“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”,“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……黃發(fā)垂髫,并怡然自樂”,“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”。作者是在這幅美麗的圖畫中寄托對現(xiàn)實社會強烈的抱怨,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憧憬,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會同流合污。
紅塵喧囂,俗世煩擾,真想覓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凈土,不為凡塵俗事所擾,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,與世無爭,悠然自得的度過余生。
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。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3
“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。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,其中往來種作。男女衣著悉如外人,黃發(fā)垂髫,并怡然自樂!庇讜r,讀不懂陶淵明,更讀不懂這千古名篇——《桃花源記》。如今細細品味,猜想著那該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地方!
春天,是萬物復蘇的季節(jié)。躺在兩棵桃樹中間的草地上,手上捧著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,清風徐徐,任憑那無數(shù)片桃花瓣飄落在自己身上。樹上的花想來更加美麗,定是白的似雪、粉的似霞了。桃樹葉有的已經(jīng)長大成型,摸上去油亮油亮的;有的如花苞般蜷縮在一起,朦朦朧朧,像是剛睡醒小孩的眼睛。一覺睡醒,身上早已蓋了一層厚厚的桃花被了吧。真是“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!卑。
夏天,是生機盎然的`季節(jié)。偌大的桃花園絕對是個天然的“避暑山莊”。瞧!桃樹長的多旺盛啊,樹葉竟是那樣密,密的漏不下一絲陽光。偶爾微風吹過,樹葉搖曳,把陽光剪的支離破碎,陽光便從樹縫兒里掉到地上去了。
桃花源多美呵!美得讓人不可思議,讓人逐漸懷疑事件的真實性。自從《桃花源記》被現(xiàn)代人譯出來后,震驚中外。全世界的人都紛紛尋找桃花源的所在地;有的人甚至想去創(chuàng)建一個“桃花源”。為了尋找它,我們踏遍了千山萬水,盡管我們心知肚明,那很可能只是徒勞,只是陶老先生在那個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的一種精神寄托罷了。
等我們累了、乏了、悔了、恨了,重新踏上歸航之時,回到家鄉(xiāng)之時。我們這才幡然醒悟,原來……我們苦苦找尋了多時的桃花源,竟然在自己的家鄉(xiāng),是啊,家鄉(xiāng)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?鳥鳴聲聲、花香陣陣,到處綠樹成蔭的的小鎮(zhèn)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?
愿天下所有人永遠銘記自己的家鄉(xiāng)。記住,家永遠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!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4
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,但對詳細內容并不知曉。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(xiàn)的渴望,莫名奇妙的向往。
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托他對當時現(xiàn)實社會的不滿,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他是個歸隱之士,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(jīng)離開塵世過隱居農(nóng)村生活十余年了。他出生寒門,少時雖有抱負,卻壯志未酬。他從懂事起就經(jīng)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,社會的偽詐、污穢、黑暗令他感到窒息、憤懣。他性格耿直,為官清廉,不愿卑躬屈氣攀附權貴,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(xiàn)實社會格格不入,后來辭官歸隱田園,過自耕自力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。
在陶淵明的筆下,”桃花源”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的是“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。阡陌交通。雞犬相聞!弊髡叩氖止P簡練易讀,妙筆生花。簡單的幾句話,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、優(yōu)美的自然環(huán)境,心曠神怡的景象,長長的綠水,夾岸的桃林,紛飛的花片,芬芳的嫩草,使人賞心悅目,無限的.向往!短一ㄔ从洝返闹黧w和核心是借“避秦之亂”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(fā)對當時社會的不滿,并由此產(chǎn)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,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,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。最后,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,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,是虛無的,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。
所以,當我看到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的時候,我無法不被這世外桃源的景色、安居樂業(yè)的人們、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。那里沒有剝削、沒有壓迫,人人都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,他們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。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向往。雖然是虛構的世界,卻給了我無限暢想空間……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5
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(shù)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
——《桃花源記》
我踏著小碎步,吟著“黃師塔前江水東,春光懶困倚微風。桃花一簇開無主,可愛深紅愛淺紅?”,那“桃花源”不覺已呈現(xiàn)在我面前。
放眼望去,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,沐春臨風,和顏悅色,向人們展示著嬌美的身姿。
一株桃樹,托起一團花瓣、像姑娘揚起的笑臉,粉紅粉紅,洋溢著青春的光彩。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,有點羞澀的少女,含羞綻放,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。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,顯得更美了。
一朵朵美麗的`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(tài),讓人看了眼花繚亂。那一朵桃花像在枝頭沉睡著,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一只小蝴蝶交談;那一片桃樹和桃花像一朵緋紅的云;這一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"沙,沙,沙……"
我站在叢中,任由那輕柔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,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,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,我全然不顧。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,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,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,碾作塵,化為泥。
這美景,使人沉醉,也使蜂蝶陶醉。這不,一只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。使我不禁想起了“流連戲蝶時時舞,自在嬌鶯恰恰啼”的詩句。是啊,這樣的美景,蝴蝶都不愿走了。
當夕陽的第一絲光線照耀了大地,我準備回家了,卻又依依不舍,我只好在心里說:“別了,‘桃花源’”。
我忽然悟出了什么:那花瓣嬌小柔弱,一碰就掉了,可是,正是許許多多這么嬌小,柔弱的花瓣,艱難地撐起了一片美麗的風景。這不正是在鼓勵我們嗎?
我望著桃花,會心一笑,燦爛的笑容,如一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。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6
本文乃東晉名士、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。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(xiàn)實,憧憬著一個環(huán)境幽雅無戰(zhàn)火煩擾、平等、自由、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。于是,借一位武陵漁人“忽逢桃花林”“欲窮其林”“從口入”“豁然開朗”,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(xiàn)在他面前。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,打擾他們清靜、幸福的生活,臨別之余,諄諄叮囑;可不曾想,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?口里唯唯諾諾,但早已留心,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,立馬回郡報告太守。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,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,卻如墮迷宮,再也找不著去路了。
這事馬上傳開了。一時間,全國各地人情振奮,人頭攢動,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,卻個個高興而來,失意而歸,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。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,名叫劉子驥,也聽說了這回事,心想:天降奇寶,唯有德者方可居之。此等仙境,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`?于是躊躇滿志,想趕往桃花源。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(fā)了一般,再也找不著了。劉公不甘心,潛心尋訪,但終究入境無門,郁郁而死。
列位看官,果真有這么一處“世外桃源”而世人遍尋不著嗎?非也,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,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?倒是現(xiàn)如今,如這“桃花源中人”一般的生活享受,已比比皆是了。
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,很難得。但這夢想,單靠你陶先生是“隱”不來的。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: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,這正如地上的路。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7
大家應該都聽說過“世外桃源”這個故事吧。這個故事出自《桃花源記》這篇課文。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,因為古時候人們多戰(zhàn)亂,沒有安定的生活,作者就想象出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。沒有戰(zhàn)亂。貧困,有的只是幸福,快樂。作者通過想象,把“桃花源”這個地方的景致展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,其中幾處寫的非常好。
第一處:見漁人,乃大驚,問所從來,從這句中可看出這里的人已經(jīng)很久沒有出去了,見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驚奇。從這里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:為什么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?如果說是因為戰(zhàn)亂的話,那他們早就出去了,因為戰(zhàn)爭是不會一直停在一個地方的。
所以說,他們留在這里,還有一個原因,那就是這個地方仿佛人間仙境,樹木茂盛,芳草清香,土地肥沃,非常適合居住。再加之這個地方又極少知道,所以他們決定留在這里,自己創(chuàng)造一個理想的家園。
第二處:及郡下,詣太守,說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尋向所志。遂迷,不復得路,這段話讓我們心生猜忌:漁人不是去壹次了嗎?他應該還記得路的.,假如他真的忘了,可是他也做了記號呀!再看下面一段內容:
南陽劉子驥,高尚土也,聞之,欣然規(guī)往,未果,尋病終。后遂無問津者。后來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,可始終沒有找到,這是為什么呢?
不過,這篇課文真的寫的不錯。把這個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,作者的這個結尾倒是提醒了我們,若我們也想有這樣一個真正的桃花源,就應該保護環(huán)境,不準濫砍濫伐,共同建造一個屬于我們的桃花源。
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8
一片漫無盡頭的桃林,桃花如雨般飄灑,林子的盡頭是溪水發(fā)源的地方。前方小山林被薄霧籠罩,看不真切,其中透出一束光亮,指引人走進虛無的世界,一片安靜祥和,充斥著歡聲笑語,沒有紛爭和戰(zhàn)亂,這,便是桃源?我有些迷惑,在我看來,這更像是一場美夢,無論夢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,等到你一睜開眼,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,不過過眼云煙罷了。而比起患得患失的夢,我更喜歡眼前觸手可得的美好。
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確令人向往,即使明知是夢,也仍舊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場。但我不一樣,我寧愿只要眼前簡簡單單的美好!安磺螵毐茱L雨外,只笑桃源非夢中!
我認為,美好可以有很多種,可以在我們的身邊,不一定非要窮盡一生尋找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的.地方。美好,無處不在:美好,可以是與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閑談;美好,可以是與摯友一起開懷大笑;美好,可以是剛好買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說;美好,可以是連續(xù)幾天的大雨迎來彩虹;美好,可以是一直以來的努力被認可……美好,就在我們身邊。不要等到失去后,才懂得珍惜,F(xiàn)實雖然沒有夢境那樣讓人心生向往,但它真實;現(xiàn)實也許黑暗,但并非尋不到瑩瑩光亮。
比起夢里沒有紛爭的桃花源,我更喜歡吵鬧與歡笑并存的現(xiàn)實生活;比起避世隱居的桃花源,我更喜歡隱于生活中,既與世無爭亦與人為樂;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,我更喜歡眼前簡簡單單的幸福。“身在無間,心在桃源!敝灰谌肷睿硎苌畹拿篮,熱愛生活,就在哪都像身處桃花源一樣。
【《桃花源記》讀后感】相關文章:
桃花源記讀后感08-14
桃花源記讀后感(15篇)07-11
桃花源記讀后感15篇07-15
桃花源記讀后感(合集15篇)09-17
桃花源記讀后感通用15篇09-09
桃花源記讀后感匯編15篇09-04
桃花源記讀后感集合15篇07-03
桃花源記讀后感集錦15篇09-30
桃花源記續(xù)寫作文02-28